汲黯不黯

耿直的人也可以善终

Posted by hughnian on November 13, 2024

汲黯,西汉时期著名的直臣,对于汉武帝他也毫不客气,经常让汉武帝下不来台,有一次,汉武帝甚至对左右说:“我恨不得杀了他!汲黯这个人太愚直了!”但杀伐果决的汉武帝,却没有那么做,汲黯最后居然得到了善终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让我们一起通过《史记》来了解一下这位历史上著名的直臣汲黯,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精彩故事。

首先是汲黯的身份。汲黯出身于世代公卿的家庭,说的直白点,人家是大院里长大的,祖上就一直在做官,这个背景就是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。在汉景帝时,汲黯任太子洗马,这个官职就是晁错曾经当过的官儿,因此,汲黯是汉武帝的老师,古人有天地君亲师,对师傅不敬可是大忌,尽管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刘启,为了堵住吴王刘濞的口实,处死了老师晁错,但那也是万不得已,并不仅仅是袁盎的挑拨,也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,自己也背上了刻薄寡恩的名声。汲黯这位师傅来头很大,是窦太后安排的,刘彻有两位老师,分别是教授儒学的卫绾和教授黄老的汲黯。刘彻对儒学很认同,对黄老则不太感冒,因为黄老主张无为,而汉武帝想有为,因此儒学很对他的胃口,提倡“积极有为”的儒学,正是汉武帝所需要的。但汉武帝不能把汲黯怎么样,因为汲黯不仅是他的老师,又是窦太后安排的人。

对于汲黯这位老师,一开始的时候,刘彻是十分抵触的,但汲黯给刘彻上的第一课,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那次课刘彻逃课了,汲黯不含糊,先用戒尺把韩嫣这个陪读揍了一顿。当刘彻认为一切都结束了的时候,汲黯老师发话了,“太子殿下是国之储君,没办法惩戒,但我这个老师却有督导不力之责,因此我也该打!”汲黯用戒尺把自己的手打得通红,刘彻看在眼里,对这位严厉的老师,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汲黯毫不保留,把自己所知的黄老之学全部倾囊而赠,刘彻也知道了黄老除了无为,还有不争是争等制衡权谋之术。

窦太后去世后,推行儒学废黄老已经成为主流,汲黯并没刻板的选择逆势而上,只是恪守自己的原则而已。东越国发生内乱时,汉武帝派汲黯前去查看,汲黯没到东越国就折返回来,他向汉武帝刘彻汇报说:“陛下,东越国内部的争斗是很平常的事,当地的民风就是如此,与我们没什么关系,根本就用不着天子的使者前去过问,这么做纯粹是多此一举。”汉武帝没说什么,他的本意是要彰显天子之威,而汲黯来了个事不关己,你让正想“积极进取”的刘彻怎么办呢?

汉武帝不久后,又安排汲黯去河内郡查看火灾情况,汲黯不久后向汉武帝回报说:“陛下,河内郡的房屋之间的间距太近,因此才导致了火势蔓延,目前已经没有危害了。但臣路过河南郡的时候,发现那里受到水灾旱灾的侵袭,粮食极度匮乏,竟然出战父子相食的地步,简直是人间惨剧!于是臣自作主张,用您赐给我的符节,开仓赈灾,这件事没有事先和您请示,因此,属于假传圣旨,请陛下治罪!”汲黯很厉害,他不是请求赎罪,而是请求治罪,汉武帝治了他的罪,恐怕就要背负昏君的骂名了,因为你连个开仓放粮的好人都不放过,不是个昏君还能是什么?

汉武帝说:“你做的对,哪里有错呢?这样的事情要多做,也是彰显朝廷的仁政之举!”汉武帝嘴上说着不追究,可马上话锋一转,“荥阳县这个地方不大,但位置险要,目前县令空缺,一定要一个能臣干吏才能胜任,汲黯即刻出发,到荥阳县赴任,去保境安民、造福一方吧!”汉武帝把你外派,图个耳根清净,结果汲黯不买账,人家称病不去赴任,汉武帝只好把他召回来做了中大夫。但汲黯还是不改自己的习惯,多次直言进谏,因此不久后又被外放去做东海郡太守。很多时候,领导把你外派,美其名曰是在锻炼你,和对你的信任,实际上不过是为了耳根清净,或者为其他人上位扫清障碍罢了。

汲黯主张无为少事,推崇道家学说,他到任后把郡内的大小事务,全部委托给自己挑选的得力之人去做,自己只是负责督查下属是否按照大原则去做,并不苛求细节,结果东海郡获得了大治。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,就把汲黯又调回了京城,任主爵都尉,待遇参照九卿的标准。因此说“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”,并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的,汲黯这样的黄老之士,也没被汉武帝彻底摒弃,治国之道在于务实,在于因势利导,让每个人都发挥其价值,才是优秀领导者的做派!

汲黯是个有话直说的主儿,从来不趋炎附势,他只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结交,因此朋友不多,只有郑当时、袁盎、灌夫、宗正刘弃几人而已。田蚡如日中天,但汲黯并不去攀附,其他人见到田蚡,都要行跪拜之礼,只有汲黯只是拱拱手而已。这个时候汉武帝正在招揽儒生,说自己要如何如何,汲黯说:“陛下,您表面上推行仁义,其实内心里的欲望多着呢?怎么可能成为唐尧虞舜那样的君主呢?”汉武帝大怒,罢朝拂袖而去,并对左右说:“这个汲黯,朕真的恨不得杀了他!”当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心时,汲黯说:“我们这些人都做到了九卿的高官,不能只是一味的阿谀奉承,有问题就要说出来,怎么能眼看着君主犯错误而视而不见呢?那样就是尸位素餐、亵渎公器之人!”

汲黯看不惯公孙弘和张汤,多次公开指责他们,因此,公孙弘这个人外宽而内窄怀恨在心,便想到了一个“借刀杀人”的办法。他对汉武帝说:“陛下,右内史负责管理的人里,有不少是宗室豪强和达官显贵,很难管理,一定要得力的大臣才能胜任,臣推荐汲黯做右内史,除了汲黯大人,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能力!请陛下明鉴!”右内史这可不是什么美差,前几任都无缘无故死于非命,公孙弘这么做不是为国举贤,而是要借刀杀人把汲黯置于死地。汲黯没有退却,而是欣然赴任,在几年任期里把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,没有出过差错,也没有遭受杀人之祸,公孙弘的计划落空了。

汲黯对于汉武帝对后来者的提拔,有点耿耿于怀,因此公开表示:陛下用人就像堆柴火,总是后来者居上呀!汉武帝听了对其他人说:“人可以没有什么才学,但不能够没有度量,不能做人太狭隘,看到他人有了成绩,超过了自己就忿忿不平,您们可不要和汲黯去学呀!”有人对汲黯说:“现在是后辈的天下,大将军卫青一人之下,你见到他也要行跪拜之礼才好呀!”汲黯说:“我为什么要那样做?我和他行拱手之礼,才是我对他最大的尊重!”汲黯尽管屡次直谏,但汉武帝最多就是把汲黯外放了事,为什么杀伐果决的汉武帝对汲黯会一忍再忍呢?

因为汲黯可不仅仅是个直臣,主父偃被赵王为首得藩王揭发,公孙弘落井下石,作为直臣的汲黯,不可能不知道主父偃不过是汉武帝的替罪羊和牺牲品,这个时候他为什么不说话?而是选择和卫青一样装聋作哑呢?因为你给皇帝提意见,就算直言不讳也不会有什么,但是你和皇帝唱反调,拉帮结派基本就要完蛋了。可见汲黯也不是个憨直之人,面对必死之局,他还是选择了避让。当他远离朝堂时,嘱咐好友李息,一定要检举揭发张汤的阴谋,结果李息没有听汲黯的,最后张汤被查,汉武帝听说汲黯曾经建议李息揭发张汤的阴谋,但李息没有那么做,认定李息也有包庇奸邪之罪,因此把李息治罪,反而按照诸侯的标准褒奖了汲黯。

究其原因,汲黯直谏尽管不中听,但是他只忠于汉武帝,和公孙弘、张汤、主父偃这些人有本质上的不同,他们只为了自己,汲黯这个人不结党营私,全都是就事论事,纠正汉武帝的过失,坚决揭发大臣们的蝇营狗苟。管理者不能只听到一种声音,那样容易耳目闭塞,导致自己偏听偏信,因此汲黯这样的人,就有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,你说汉武帝是大度?是怕老师?那都是表面现象,留下不同的声音来纠正自己的偏差,才是汉武帝的目的。对于君主来讲,汲黯这样的人不用太多,但却是合格管理者身边,不能或缺的人,就像李世民和魏征的一样。